村里有條小河,河水很小,小到沒有名字。
小河從未對沒有名份而抱怨,一如既往的從古流到今天,默默奉獻,無怨無悔。
人們一般以它流過的地方給它取名,但從未叫它河。流過窄一點的地方叫“溝”,寬一點的地方叫“灣”,如“王家河灣”。流過我們村的這一段,我們叫它“窨子溝”。因為在小河兩岸的紅石崖上,古代為躲避戰(zhàn)亂和匪患,鑿有石窟,我們叫它崖窨子,這就是“窨子溝”名稱的來歷。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陜北窯洞當然也是攆水而建,但是為防山洪,又建到半山腰或者在山上面,這樣吃水又很不方便,要趕著毛驢下到溝里去馱水。男孩子長到十歲左右,一般都承擔起了趕毛驢馱水的家務,我當然也不能例外,經常和小伙伴們結伴趕著毛驢去馱水。
于是,“窨子溝”給我留下了很多童年的記憶。
記得,河灘是沙子地,有彈性,很松軟,轉著圈踩上幾腳,就會冒出一小股水來,一圈圈向外擴散,我們叫它“泛水泉子”,掬一把喝下去清涼甘冽。
在石頭縫里,還有小魚、小蝦。而泥鰍最多,我們逮著玩。泥鰍很滑,我們比賽看誰捉的最多,有時竟忘記了自己是下來馱水,耽誤了家里做飯,少不了被大人訓斥一番。
每到夏天,也是水鳥孵化的季節(jié),毛茸茸的水黃鴨逮著很好玩。最大的鳥要數鷺鷥,它筑巢在崖窨子上邊,我們上不去,只能看著它飛來飛去。有時站在崖對岸上喊一聲,驚擾一下,而對面紅石崖也給你回一聲。
奶奶說,那是“崖娃娃”在學你說話。這讓我們很生氣,有時故意罵一句,而山崖里也要回罵一句,而且聲音由高到低傳的很遠。我們罵不過它,永遠處于下風。
最近回到靖邊縣龍洲老家住了幾天,聽二弟說,在“窨子溝”的下游,沙嘴稍村要建水庫搞農田灌溉和旅游開發(fā)。“窨子溝”很快就會被水淹沒,于是我?guī)е鄼C,來到河邊拍了幾張照片留作記念。
記憶里,一條小河,將山分割在兩邊,河里擱一根木頭,或者抌兩根木椽,就叫橋,連接著山里山外。
到了冬天,河水結冰,人們便從冰面走過,木頭橋也就凍在了冰的下面,但是冰面也有凍不結實的時候。
一次我放學回到家里,看見父親裹著被子瑟瑟發(fā)抖,聽奶奶說,父親是在河邊見到有人掉進冰窟里,救人中,他也掉了下去。
過了一天,父親病情突然加重,高燒昏迷,找來醫(yī)生打強心針,才搶救過來,在病床上一躺就是幾個月。但是被救的人父親不知道是誰。
事隔多年,在和父親的一次閑談中,我偶然想起此事,半開玩笑說,父親當年還當過一次無名英雄。父親說,當時情況緊急,不容多想,誰遇到了都會上前,救人天經地義,但是,記不清幾年后人家還是找上門來表達了謝意。
說起這些,父親平心靜氣,宛如無名的小河,默默的向東流去……
是啊,人生如小河,前面會遇到很多不確定的事件,遇直則直,遇曲則曲,只要目標明確,就會永不停息。
現在農村都吃上了自來水,過去趕著毛驢走的山澗小路早已不見了,但是,“窨子溝”還在,家鄉(xiāng)的“乾坤灣”還是那樣美麗。
我這次雖然錯過了水黃鴨孵化的季節(jié),但偶爾也見有鷺鷥飛來。
我試圖問一下“崖娃娃”還在不在,便使足力氣叫聲“你好”,生怕對方聽不見,崖內馬上回來一句“你好”,我驚喜,“崖娃娃”還在,只是聲音卻多了幾分蒼老,沒有了兒時的清脆......
我頓時生出一種滄桑感,臨走大聲的說了一句“再見”。山崖里也傳回了一連串的“再見......見......”的回聲。
一般說再見,是為了還要見,而我此時的再見,也許就是一句永久的道別,因為“崖娃娃”的家很快就會被水淹,下一次也許我會變成一位游客坐著船來,“崖娃娃”你還會在嗎?
作者簡介: 長運,本名李俊山,陜西靖邊龍洲人,現供職于中國農業(yè)銀行陜西省分行。攝影和文字是本人的業(yè)余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