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賢(前排中)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與企業(yè)員工合影(8月29日攝)。來自福建南安市的潘文賢2011年在隆德縣創(chuàng)辦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成為隆德縣第一家集研發(fā)、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創(chuàng)匯企業(yè),產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截至2017年底,已成功打造隆德縣前莊村、紅崖社區(qū)等5個扶貧車間,幫助150人穩(wěn)定就業(yè)、218戶外加工戶靈活增收,帶動300多個建檔立卡戶增收脫貧。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林玉清(左五)與當地員工合影(8月30日攝)。來自福建莆田的林玉清2017年3月在西吉縣成立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西吉縣優(yōu)質的艾草種植條件,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yè)合作模式,與吉強、新營等鄉(xiāng)鎮(zhèn)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合作建成艾草種植基地11個、推廣種植艾草6000畝,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鋪就新路子。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來自福建長樂的林錦云(右五)在寧夏固原市河川鄉(xiāng)與當地農戶合影(8月28日攝)。2014年,林錦云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承包了河川鄉(xiāng)1.5萬畝荒山,打造油用牡丹生產基地。目前,林錦云種下的7600畝油用牡丹已經開始受益,公司已就近吸納村民300多人就業(yè),其中建檔立卡戶39戶,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 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黃玉仁(前排中)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寧夏黃土地農業(yè)食品有限公司與當地員工合影(8月29日攝)。來自福建莆田的黃玉仁2017年在隆德縣創(chuàng)辦寧夏黃土地農業(yè)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當地馬鈴薯種植優(yōu)勢,制作馬鈴薯深加工產品,促進當地馬鈴薯銷售和農民增收。目前公司已建成4條生產線,為當地80多名百姓解決就業(yè)。 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潘文賢(右)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向員工介紹人造花制作技術(8月29日攝)。來自福建南安市的潘文賢2011年在隆德縣創(chuàng)辦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成為隆德縣第一家集研發(fā)、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創(chuàng)匯企業(yè),產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截至2017年底,已成功打造隆德縣前莊村、紅崖社區(qū)等5個扶貧車間,幫助150人穩(wěn)定就業(yè)、218戶外加工戶靈活增收,帶動300多個建檔立卡戶增收脫貧。 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來自福建長樂的林錦云(右四)在固原市河川鄉(xiāng)向農戶講解采摘注意事項(8月28日攝)。2014年,林錦云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承包了河川鄉(xiāng)1.5萬畝荒山,打造油用牡丹生產基地。目前,林錦云種下的7600畝油用牡丹已經開始產生效益,公司已就近吸納村民300多人就業(yè),其中建檔立卡戶39戶,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 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來自福建長樂的林錦云(中)在寧夏固原市河川鄉(xiāng)與福建對口支援農業(yè)專家(右)交流牡丹生長情況(8月28日攝)。2014年,林錦云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承包了河川鄉(xiāng)1.5萬畝荒山,打造油用牡丹生產基地。目前,林錦云種下的7600畝油用牡丹已經開始產生效益,公司就近吸納村民300多人就業(yè),其中建檔立卡戶39戶,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 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來自福建長樂的林錦云(中)在寧夏固原市河川鄉(xiāng)與福建對口支援農業(yè)專家(右)交流牡丹種植技術(8月28日攝)。2014年,林錦云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承包了河川鄉(xiāng)1.5萬畝荒山,打造油用牡丹生產基地。目前,林錦云種下的7600畝油用牡丹已經開始產生效益,公司已就近吸納村民300多人就業(yè),其中建檔立卡戶39戶,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 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黃玉仁(右三)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寧夏黃土地農業(yè)食品有限公司與員工交流馬鈴薯產品包裝注意事項(8月29日攝)。來自福建莆田的黃玉仁2017年在隆德縣創(chuàng)辦寧夏黃土地農業(yè)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當地馬鈴薯種植優(yōu)勢,制作馬鈴薯深加工產品,促進當地馬鈴薯銷售和農民增收。目前公司已建成4條生產線,為當地80多名百姓解決就業(yè)。 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黃玉仁(左)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寧夏黃土地農業(yè)食品有限公司與員工交流馬鈴薯粉絲制作技術(8月29日攝)。來自福建莆田的黃玉仁2017年在隆德縣創(chuàng)辦寧夏黃土地農業(yè)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當地馬鈴薯種植優(yōu)勢,制作馬鈴薯深加工產品,促進當地馬鈴薯銷售和農民增收。目前公司已建成4條生產線,為當地80多名百姓解決就業(yè)。 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林玉清(中)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工人講解艾草包裝注意事項(8月30日攝)。來自福建莆田的林玉清2017年3月在西吉縣成立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西吉縣優(yōu)質的艾草種植條件,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yè)合作模式,與吉強、新營等鄉(xiāng)鎮(zhèn)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合作建成艾草種植基地11個、推廣種植艾草6000畝,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鋪就新路子。 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林玉清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查看艾草產品(8月30日攝)。來自福建莆田的林玉清2017年3月在西吉縣成立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西吉縣優(yōu)質的艾草種植條件,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yè)合作模式,與吉強、新營等鄉(xiāng)鎮(zhèn)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合作建成艾草種植基地11個、推廣種植艾草6000畝,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鋪就新路子。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林玉清(左一)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員工交流艾草產品研發(fā)方向(8月30日攝)。來自福建莆田的林玉清2017年3月在西吉縣成立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西吉縣優(yōu)質的艾草種植條件,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yè)合作模式,與吉強、新營等鄉(xiāng)鎮(zhèn)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合作建成艾草種植基地11個、推廣種植艾草6000畝,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鋪就新路子。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1996年起,福建與寧夏建立對口扶貧協作關系,按照“寧夏所需,福建所能”的方針,22年間,福建籍企業(yè)家深耕寧夏,播種希望。一個個閩寧特色農業(yè)產業(yè)基地建到了旱塬,一座座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扶貧車間”開到了村邊,帶動當地眾多群眾實現穩(wěn)步就業(yè),有力助推寧夏脫貧攻堅,促進閩寧雙向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