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每一個時代,每一座城市,總會有一些建筑與之相伴而生。隨著斗轉(zhuǎn)星移,這些建筑終有一天也會“老去”,成為見證城市變遷的古跡。城市每天都在悄悄煥新,古跡卻依然如初,被越來越多的人收錄在鏡頭中。銀川這座城市里,也不缺這樣的建筑,來看看,你是否曾將它們收錄在你的相冊里?
南門城樓
南門城樓又叫南薰門樓,是銀川古城6座古城樓中,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城門樓。
相傳為1020年建造,明洪武年間重修寧夏衛(wèi)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記載。清乾隆三年(1739年)發(fā)生大地震,府城盡毀,城門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有“南樓秋色”一景。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南薰門毀于戰(zhàn)火。辛亥革命時,南薰門樓在一次戰(zhàn)火中不幸焚毀;1917年由寧夏地方政府重建,即今天的南門城樓。
曾經(jīng),南門廣場是外地人到銀川踏上的第一站,而南門城樓則是他們對銀川的第一印象。
老銀川人對南門城樓有著特殊情感,在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銀川市重大慶典集會都在此舉行,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南門附近已經(jīng)是高樓林立,當(dāng)年登樓遠眺的效果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了,各種集會、活動也搬到了現(xiàn)代化的場所。
隨著南門汽車站的搬遷,南門廣場不再像以往那么人潮涌動,但這里依舊是外地游人來寧的“打卡”之地,尤其是首次來銀川的寧夏人,都會與南門城樓留下一張合影。
鼓 樓
銀川鼓樓又稱“十字鼓樓”“四鼓樓”,俗稱“鼓樓”,用磚石砌筑?,F(xiàn)為銀川市重點保護單位。
鼓樓由臺基、樓閣、角坊組成。臺基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并手書了洞額石刻題記。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寧夏地方紳商捐資在臺基上又建了3層樓梁架,后因“款絀停輟”。直到民國六年(1917年),才接續(xù)重建,并在四角增蓋了券棚頂角坊。落成后的鼓樓,曾懸大鐘一口。
四面洞額均有石刻題字。仰觀鐘鼓樓,挑檐飛脊,高聳秀麗,造型生動,頗為壯觀。
每個有歷史的城市都會有一個“鼓樓”,銀川也不例外。
自打記事起,鼓樓就是城市的中心地帶,后來逐步發(fā)展成為銀川最早的商業(yè)街區(qū)。如今,這里依然面對著銀川最主要的商圈。已經(jīng)198歲的銀川鼓樓與步行街、新華商圈一脈相通,不同檔次的商場林立,見證著商貿(mào)日趨繁華。
不想購物,想吃美食,沒問題。周邊既有老字號的手抓羊肉,也可以在巷子里尋找大武口涼皮等特色小吃。
玉皇閣
玉皇閣始建年代無從查考,從明代《弘治寧夏新志》府城圖上觀察,現(xiàn)玉皇閣的位置居明代府城鼓樓所在地。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于地震,重修后,稱為“玉皇閣”。
玉皇閣通高22米,臺座正中辟有南北向的拱形門洞。西北側(cè)外部有石條臺階可登上臺座。臺座中央為高達14.1米的兩層重檐歇山頂大殿。整個建筑群重樓疊閣,飛檐相啄,布局巧妙,結(jié)構(gòu)嚴(yán)謹。
玉皇閣是銀川市僅存的古代木結(jié)構(gòu)高層樓閣,其獨特的建筑風(fēng)格和建筑技巧,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術(shù)。
玉皇閣同鼓樓遙相輝映,別有情韻,晨鐘暮鼓的悠悠長鳴中守望千年,共度著晨昏日暮、四季春秋。
如今的玉皇閣已算是銀川市地標(biāo)性建筑,對面的寧園,向西的步行街,新華街商圈,與鼓樓相互對應(yīng),共同構(gòu)成銀川的解放碑、南京西路,成為來寧游客必到之處。
華燈初上,北面的小廣場上大媽們繞圈疾步鍛煉身體,小孩騎著滑輪車嬉戲玩耍,年輕人打著羽毛球,古老建筑同現(xiàn)代氣息融合在一起,也是一種特色。
西 塔
銀川古城西南部,有一座承天寺,寺內(nèi)中間一座聳立云端的古塔,就是承天寺塔,也是市民俗稱的“西塔”。這是寧夏現(xiàn)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磚塔,是寧夏著名歷史古跡之一。
承天寺塔是一座八角十一層樓閣式磚塔。塔門面東,可通過券道進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間,室內(nèi)各層為木板樓層結(jié)構(gòu),有木梯盤旋而上。西塔造型挺拔,呈角錐形風(fēng)格,古樸簡潔。
八十年代中期,自治區(qū)對承天寺塔院內(nèi)進行了改造,重修了山門、山門南北兩側(cè)配房及大院南北展廳。
如今,西塔墻外西側(cè),一間間店鋪都充滿了文化味兒。 周圍的文玩市場也契合了這種氛圍。古玩、字畫、玉石、郵票、文玩核桃、玉石首飾、仿古工藝品……經(jīng)常有市民和玩家來這里找“寶貝”。
有的人會滿心歡喜地買上一對核桃,在手里不時把玩;有的人會買上幾把舊書,小心翼翼地塞進書包;有的年輕情侶也會到這里,拍上幾張照片,記錄一次旅行。
鳳凰碑
鳳凰碑又稱“民族團結(jié)碑”,位于銀川市西門入口處,于1984年建成,是銀川的標(biāo)志。
這里原來是銀川西門城樓 ,為土木結(jié)構(gòu)。隨著四周樓房次第拔地而起,破爛不堪的城樓終于在20世紀(jì)70年代被拆除,成為繁華大街上的煙云記憶了。
民族團結(jié)碑在西門城樓的地基上建成的。碑身高約20米,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造型別致,主體由兩根分別為淡紅色與淡綠色的平行的方形水泥柱構(gòu)成,頂端相連,呈半圓形;兩柱間中空,宛如一座狹長的拱門。碑的半圓形頂上,立著一只不銹鋼鑄的鳳凰,高約3米,頭朝東方,栩栩如生。
鳳凰碑剛建成時,不僅是銀川“鳳城”的象征,還是一個重要景點。為了一睹其“芳容”,吃罷晚飯,有人騎著自行車從西夏區(qū)趕到興慶區(qū),當(dāng)時鳳凰碑下燈火輝煌,神奇噴泉水霧至今令人記憶猶新。噴泉開放時有人拍照,夜晚燈光閃亮?xí)r也有人拍照。夏夜,去這里看夜景的人就更多了。
現(xiàn)在的鳳凰碑亮化與周邊環(huán)境越來越好,拍照的人卻不如以前那么集中了。
北 塔
銀川北塔,又名“海寶塔”,是寧夏始建年代最古老的佛塔,為我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北塔是一座方形九層十一級樓閣式磚塔,海寶塔建筑風(fēng)格獨特,方形的塔身,四面的券門,眾多的棱角,四角的尖頂,為中國古塔所罕見,被視為中國古代建筑的杰作。
海寶塔曾因地震被多次毀壞,多次重修?,F(xiàn)在十一層的海寶塔就是乾隆年間重建的。重建時,少修了兩層,并改以木梯從塔室內(nèi)盤旋登臨達頂。
曾經(jīng)遙遠難達的北塔,隨著城市的建設(shè)、交通的便利已是咫尺。
北塔是銀川市的一個醒目景觀,每當(dāng)春秋兩季,北塔都舉行盛大的廟會,這期間北塔附近人山人海熱鬧異常,連附近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等地都有大批的游客前來。平時,旁邊的北塔湖也頗為熱鬧。無論清晨還是傍晚,北塔湖畔散步遛彎的人超多,鬧中取靜、悠然自得。(記者 張瑛 張唯 文/圖)